近年来,市委党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三抓三强”工作,站好讲台、用好平台,抓住“关键少数”,切实发挥好党校作为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全面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教育融入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全过程。
抓实机制建设,强化思想共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党委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党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使党校的各项工作始终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修订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学校的章程和三年创新提升规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育人育才培训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和主题宣讲教育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各类班次教学必修课,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培训班,不同形式地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课程,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校专题开发、案例教学、决策咨询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上下一致,统一思想认识。
抓精宣讲内容,强化品质供给。着眼育人育才发展目标,在宣讲内容上,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新理论新思想新论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教育的重点内容,将地方发展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内蒙古、鄂尔多斯丰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民族团结生动的案例和各民族共建共享成果,加强对内蒙古发展史、鄂尔多斯发展史、鄂尔多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北疆文化、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主要内容的宣讲和培训,让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在相关课程设计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有机结合,让共同体意识“见不见之形,无时而不有”。加强对身边榜样、维护民族团结典型人物的课程开发,加大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题材的设计与宣讲教育,推动《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南京知青在草原》《草原村排》《北疆文化的心理认同》《统种共富:鄂尔多斯以土地合作经营撬动农业现代化》《博物馆里的中华文明——从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中探源中华文明》等蕴含地方民族特色课程进课堂进教室,生动宣传展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民风民俗民情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图景,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认知,形成“在鄂尔多斯”“知鄂尔多斯”“爱鄂尔多斯”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定“五个认同”。
抓活宣讲载体,强化教学实效。创新宣讲载体和方式,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认知、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打造沉浸式主题教室,在传统专题教学宣讲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让学员以参与、体验、感悟的方式学习,将所学理论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搭建教育实践平台,通过与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革命历史纪念馆、基层治理特色社区、厂矿企业、农村牧区等合作,建立宣讲教育实践基地,把社会文化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扩展到方方面面,让各级领导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与法制宣传日、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参观、实训活动,组织主体班学员,开展旗区之间以及市内外的研学活动,通过互访、互学、互联多层次交流学习的形式,提升教育效果,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发挥党校优势,开展送教下基层、宣讲入百姓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深入了解党的各项理论政策,正确认识中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让党的声音传到基层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