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公开>规划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1-08-20 00:00:00      作者:      来源: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一、发展背景及奋斗目标3

(一)发展基础3

(二)发展环境6

(三)发展要求8

(四)发展原则8

(五)发展目标10

二、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型园林城市13

(一)优化空间发展格局13

(二)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14

(三)完善城区基础配套设施17

(四)强化城市管理19

三、打造服务业聚集中心区20

(一)集中打造两大基地20

(二)重点发展五大产业21

(三)支持发展新型服务业23

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23

(一)全力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23

(二)大力提升羊绒服装产业品牌内涵25

(三)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25

(四)积极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26

五、建设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26

(一)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工作27

(二)推进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工作27

(三)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创建工作27

六、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28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8

(二)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31

七、强化科技和人才体系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4

(一)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34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管理35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36

(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36

(二)实施“文化强区”战略37

(三)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37

九、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环保体系38

(一)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区38

(二)打造绿色生态屏障38

(三)构建低碳环保体系39

十、保障措施39

(一)加强组织领导40

(二)深化改革开放40

(三)破解制约瓶颈41

(四)狠抓重大项目41

(五)强化政府自身建设42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建设百年鄂尔多斯、打造百万人口城市”和加快转型升级、富民强区的关键时期,也是继续领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市三级“十二五”规划精神,准确把握战略机遇,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编制、有效实施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成就最好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结构转型,着力构筑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完成“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先后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等荣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全区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制约瓶颈不断突破。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年均增长34.1%,人均GDP达到12.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8亿元,年均增长41%,连续五年位居自治区101个旗县区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年均增长45.7%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实施“拉大、补欠、崛起”战略,高标准、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实施了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集中供热率提高到90%,基础设施覆盖率和城市化率分别达到90%95%,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提高到27平方米、8.2平方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47.450.6优化为0.339.260.5,产业结构比例更趋合理。三产方面,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性服务中心优势进一步显现,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1%。二产方面,着力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启动建设了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初步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产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牧业“三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林沙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城乡统筹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按照“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保障是后盾、管理是重点”的指导方针,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建立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等七项惠民配套政策体系,给予转移农民养老、医疗、参军、教育、低保等政策优惠,建设了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十一五”期间累计转移农民4万多人,实际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下降到6000人。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区和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区。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标准化办学,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率先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双高普九”区(旗、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大型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阵地26处,累计创作文艺精品60多部(件)。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区医院、疾控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城镇无业居民全部被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元,年均增长17.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7.2平方米和36.8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45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6%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日趋良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完成污染物排放量减排任务。完成造林 51.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中水回用率达到100%,城镇饮用水达标率100%。区域气候日渐改善,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47天。

“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

2010

年均增长(%

十一五

末计划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6.5

605

25.1

300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0725

128178

23.7

73000

3

财政收入

亿元

29.4

158

41.5

60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5

500

53.4

194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19

26000

17.1

20000

6

城市化率

%

88.7

95

90

7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25.9

26

34

8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31.2

37.2

3.6

35

9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32.7

36.8

2.4

36

10

城市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

7

45

41.7

20

11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6.4

8.2

5.1

8

12

人口自然增长率

8.3

8.7

13

13

总人口

万人

23.06

54

18.6

40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

2.9

3

——发展机遇。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区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各类产业园区和集聚区陆续建成,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显著增强。二是我区已挺进“金三角”城市群,地处国家、自治区能源化工基地和“呼包银”经济带,“十二五”期间能够在整体的区域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潜力优势,保持现有发展速度,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是我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工业结构实现转型,地区经济总量提升,地区辐射能力增强,具备了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四是自治区要求集中精力打造东胜,市委、市政府要求打造“双百”城市,这对于我区进一步扩大城市体量、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增强城市包容性、建设现代化新都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态势长期向好,正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阶段,即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这将有利于我区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进行产业谋划,增强优惠政策对经济的拉动力。

——面临挑战。一是我区财政收入总量虽然实现大幅增加,但可用财力依然不足,而建设任务逐年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与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凸显。二是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项目用地、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供应指标量小与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两大瓶颈。三是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竞争日趋激烈,我区扬长避短、占领制高点的任务异常艰巨,提高我区辐射带动能力的文章还没有做足,稍有不慎将被赶超,失去发展先机。四是科技合作的范畴较为狭窄,科技对地区发展的支撑力不够明显,科技人才较为缺乏。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综观全局,“十二五”期间我区仍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阶段。我们必须把握和利用好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扬长改短,解决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安全城市为载体,大力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和创新力,使东胜成为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呼包鄂城市群和晋陕宁蒙经济圈中的重要一极、全市科学发展及富民强市的推动先锋

(四)发展原则

——做大做强原则。树立“大东胜”理念,围绕产业布局,做大园区、集聚区规模,增强带动力;围绕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做大城市体量,增强城市承载力;围绕百万人口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宜居宜业城市,增强城市吸纳力;围绕结构转型,做大非资源型产业,增强发展潜力。

——民生优先原则。把促进人民群众增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幅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管长远的民生保障体系,落实好各项惠民措施,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的惠及人民群众。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居民幸福指数。

——创新争先原则。围绕国家、自治区、市产业政策导向,依靠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在增量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争当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典范。

——统筹发展原则。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把“双百”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强化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结构调整;强化速度、效益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强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集中集约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加速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郊、镇区集中;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十二五”末,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非资源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建成功能完善、生态友好、文明和谐、繁华舒适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力争把我区打造成全市现代化城市核心区、自治区结构转型引领区、国家城乡统筹示范区和西部社会和谐首善区。

——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50亿元。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为0.134.965。在第三产业中,金融、物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工业内部结构中,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85%以上。

——城乡统筹。建成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城乡统筹示范区,构建城乡制度统一、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谐相融的发展新格局。从事一产的人口下降到3000人以下,转移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基本相同,全面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原则,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力争将东胜建成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交通道路便捷、生态景观优美、城市管理有序、减灾防灾有效的现代化新都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97%

——社会发展。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保障;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人人享有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2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年均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平方米;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1.52%,达到每万元GDP能耗≤0.9标准煤,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25%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25%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自治区规定目标。

 

 

 

 

 

 

 

 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监测指标

单位

2010年预计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